新笔趣阁 > 历史·时空 > 历史军事 > 1255再铸鼎 > 第39章 基层的扩张

第39章 基层的扩张

  1256年,十月十二,城阳区“啊哦呃,一呜吁……”

  白沙河以南的一个村子里,朗朗的童声从一间宽敞的屋子里面传出来当初东海商社与即墨官府达成的协议成功地得到了执行,即墨县墨水河以南的区域被悄悄划给东海商社管理,统合部把这一片命名为城阳区,也就是(即墨)城(南)阳的意思今年收秋税时,毕庆春忍痛派了手下负责城南一片的税吏,带着东海商社派出的管理人员,挨个去墨水河以南的村子通知收税的人换了。村民们对这种事倒也习以为常,没太奇怪,轻松地就接受了这一事实根据东海商社前一阵子的调查城阳区有十多个大小村落,两千余户居民,人口数差不多有一万多。其中,大部分村子都在墨水河以南、崂山以北的区域,后世繁华的青岛市区人烟很少。不过,商社虽然获得了即墨官府让渡的管理权,但实际上只是取得了收税权,并没有管辖权,是没法充分利用这些人力的金亡后,官府职能衰退,这片区域登记在册的居民不是部里去附近雇佣了不少会盖房子的工匠过来,发给他们砖头水泥和图纸,配了几个监工,让他们组成小队,在平原新村盖宿舍这些专业工匠的表现确实比笨手笨脚的新劳工好多了,建造宿舍的速度明显加快,预计入冬前就能把这些劳工安置完毕。。之后就能把产能用来建造改善型住房了……

  当初王闻之等人发现的通向崂山深处的山道现在被命名为仰口山道,在山道北边的入口处,二十几个伐木组的劳工正在挥汗如雨地砍伐树木。这既是为了获取木材,也是为了扩大这里的通道他们两人一组,围着一棵树,一人一斧头,没一会儿就砍倒一棵,然后就能从工头手里领到一个小木牌作为计分凭证。之后就另有人把砍下的树拉到北边的加工作坊,在那里除去枝丫,粗加工一下,就扎成木排放流到旁边的小河里,一直流入鳌山湾,再拖到阔马区或者平原新村或者半岛区去过了一会儿,有戴着草帽的两人推着一辆自由轮沿着河边过来了,看了看正在忙碌的劳工们,径直朝这里的负责人孙庆走了过来“孙庆,给你送好东西过来啦!”为首一人摘下草帽,原来是劳工部伐木组的组长刘一克。…。 改两次。没像蒙古人那样丧心病狂的编匠户,所以各地冶铁业恢复了一部分,至少民间用的铁器是能正常供给了但大批量收购仍然不行,一来没有那么多货源,二来必然会引起官府的注意。所以东海商社没法大肆购入生铁,只能通过罗家的渠道悄悄买一些。说实话,就每个月这一吨多点的零星生铁,离股东们梦想中的工业化可差得太远了不过最近可能有所改观,东海商社和莱阳县一处矿主搭上了关系。事情是这样的,当初王闻之、王泊棠、李成三人第一次到觅天观的时候,遇到过两个书生,其中一个叫薛之远的,对王闻之的学问深感佩服,后来经常去东海觅天台听课,一来二去就混熟了后来有一次王泊棠去即墨给罗家铁铺送货,偶然发现薛之远也在。打了招呼,才知道薛家是莱阳县的矿主,罗家是他们的客户山东的主要铁矿产区在西边的泰山山脉周围,不过胶东东北部多山,也有不少小铁矿。这些小矿以后世的角度看几乎没有开发的价值,但是现在来看也还算可以了。于是商务部就动起了通过薛家直接采购生铁或者铁矿的主意,派了几个人跟薛之远一起回莱阳县拜访薛家长辈了,希望能有个好结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