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历史·时空 > 历史军事 > 1255再铸鼎 > 第537章 贫民窟 (1 / 3)

第537章 贫民窟 (1 / 3)

        1266年,8月20日,胶西县,三和集。

        三和集是胶西城南的一处新兴的外来人口聚居区,位于云溪河南岸。

        云溪河是连接胶西城和大沽河的重要水道,沿岸少不了码头和商铺,因此也有大量的业机会。但这些设施多集在北岸,而南岸多沼泽地,不怎么适合开发,有着大量的无主地。所以,从西边和海外前来胶州打工的人群自然地聚集到了南岸,白日过河打工,晚回来睡觉,渐渐地也吸引来了不少商店和廉价娱乐活动,有了些生活区的样子。

        若是换了十年前,这么多“流民”敢跑到胶西城门口,早被县衙的老爷们给赶走了。但是现在变了天,胶西城里是商会主事,而商会的老爷们无一没几处产业的,乐得有这么多廉价工人可用,因此不但不管,反而还出资在河修了座桥便于南北来往,此后这片贫民窟越长越大了。后来不知道是哪个股东看到了,给这里起了个名字叫“三和”,于是这里以“三和集”的名字传承下来了。

        类似的地方在城阳、蓬莱、临沂等地都有出现,或许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不过,虽说这里一片脏乱差的样子,看去是个典型的贫民窟,但实际这里的居民收入并不低,肯干的话一个月赚个几块银元并不困难,放在别的地方也是高收入了。只是,这些贫苦的劳动人民乍一有钱,并不愿意把这些钱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宁愿忍着住窝棚,也要把钱存起来,而面又不可能投入什么资源来对这里进行改造,所以只能这样了。

        现在临近午,天气炎热,雇工们下了工歇息吃饭,正是集最热闹的时候,南北人群来来往往。一行五人也随着人流,从云溪桥来到了南岸,进入了三和集内。

        这五人高矮不一,但无不身材壮实、脸色红润,又身着统一的红黄短衣,腰间还挂着兵器,一看是有组织有武力的,因此一下子引发了集口看场子的几人的注意三和集爹不疼娘不爱没人管,但这么多人聚居肯定需要维持秩序,因此内部自然产生了一些势力填补这些空白,也是所谓的黑社会。

        这些黑社会不但要向居民收保护费,还要担起责任来,帮助他们免除盗匪流氓的滋扰。因此他们要瞪起眼来,紧紧盯着每日来往的人群,一来要把新来的移民记住好收钱,二来也要防止同行来砸场子。现在这五人一看不寻常,因此便一下子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呃,不过他们毕竟干这行才没几年,也没什么底气,不敢跟硬手过招,因此便躲在一边,支使了一个机灵的牙人过去,探探他们的底。

        这五人正经过一个小面摊。摊主是母女二人,锅已经架起来煮着了却尚无生意,两人在一旁坐着糊纸盒,看到这几个壮汉有停留的意思,连忙起来招呼生意。

        “大兄弟们,是要吃面么俺家的面可好吃了,一分钱吃饱,要不要来几勺”

        “不,大嫂,我们是”为首一个叫孙明周的大汉看着这位大嫂脏兮兮的手指,连忙摇了摇头,“我们想招募一些水手,敢问去何处方便些”

        “原来诸位是来募人啊”回答的却不是这位大嫂,而是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一个黑小子。

        他凑前来,殷勤地对孙明周说道“俺叫周二,人都叫我包打听,客官叫我周打听行。你们要是想募人的话,去东边河滩戏台那里便可,好多汉子都在那边等着工呢各位要是路不熟,我也可以给引一下。”

        孙明周下打量了一下他,摸出一块一分的小钱牌扔了过去,说道“行,领路吧。有什么新鲜事,也讲来听听。”

        周打听接过钱牌,眉开眼笑地说道“好好,各位请跟我来吧。几位兄弟是要募水手正好我们这刚来了一帮北人,颇多水出身的,有些技艺”

        说着,他们从狭窄而泥泞的街道走过去。街道歪歪曲曲,街旁有一连串的小食摊和低矮的棚屋,还有些微型作坊。作坊里有缝衣服的、修鞋的、钉木器的、榨油的即便是午也不怎么休息,里面的人匆忙扒了几口饭,继续投入到忙碌的生产活动去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