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二十二章 找个借口 (4 / 5)
		        “公元613、614年,隋炀帝又发动二次攻高句丽之战。皆以失败告终。初步统计隋朝征高句丽阵亡的将士多达二百万”。
“于是杨广给自己折腾亡国了,隋实际上间接亡于征高句丽之役。”
目睹了隋朝因为征伐高句丽导致了亡国的唐太宗,依然毅然决然的不顾前车之鉴。继续征伐高句丽。
“这才有了唐太宗上面的那句话,其实这句话最关键的就是后面的半句话”。
“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这才是最关键的。”
“这就是告诉大臣,高句丽很危险,趁着咱们兵强马壮的时候尽快干掉他。否则就是大祸害。”
我摆了摆手里的资料:“写这个资料的作者也想不明白,他在文章中提到。”
在六七世纪的东亚政治格局上。相比华夏来说,高句丽不管怎么说也是一个小国。
它却为何让隋唐的皇帝们如此牵肠挂肚,动员中华之物力,非欲除之而后快?
难道隋唐的君主们真的只会欺软怕硬,专打弱小国家?
按照很多人的描述,征高句丽只是封建君主们私欲膨胀的结果,是对弱小国家的欺侮,如果是这样,有几点是解释不清的。
为什么自隋以来,连续几个政治观点、思想作风、行为方式都有很大区别的中国皇帝独独在高句丽一事上观点认同?
隋代以前,华夏已经历了三百年的动乱,刚刚重新统一,这个时候,隋唐君主们却都将高句丽做为国家的重大威胁提了出来。
前仆后继不惜一切代价予以征讨。。这不值得让人深思吗?
隋炀帝任性好斗,为征高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可唐太宗满口君舟民水,却也不惜冒“水覆”之险亲征高句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于是杨广给自己折腾亡国了,隋实际上间接亡于征高句丽之役。”
目睹了隋朝因为征伐高句丽导致了亡国的唐太宗,依然毅然决然的不顾前车之鉴。继续征伐高句丽。
“这才有了唐太宗上面的那句话,其实这句话最关键的就是后面的半句话”。
“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这才是最关键的。”
“这就是告诉大臣,高句丽很危险,趁着咱们兵强马壮的时候尽快干掉他。否则就是大祸害。”
我摆了摆手里的资料:“写这个资料的作者也想不明白,他在文章中提到。”
在六七世纪的东亚政治格局上。相比华夏来说,高句丽不管怎么说也是一个小国。
它却为何让隋唐的皇帝们如此牵肠挂肚,动员中华之物力,非欲除之而后快?
难道隋唐的君主们真的只会欺软怕硬,专打弱小国家?
按照很多人的描述,征高句丽只是封建君主们私欲膨胀的结果,是对弱小国家的欺侮,如果是这样,有几点是解释不清的。
为什么自隋以来,连续几个政治观点、思想作风、行为方式都有很大区别的中国皇帝独独在高句丽一事上观点认同?
隋代以前,华夏已经历了三百年的动乱,刚刚重新统一,这个时候,隋唐君主们却都将高句丽做为国家的重大威胁提了出来。
前仆后继不惜一切代价予以征讨。。这不值得让人深思吗?
隋炀帝任性好斗,为征高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可唐太宗满口君舟民水,却也不惜冒“水覆”之险亲征高句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