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都市·生活 > 都市生活 > 鉴宝无双 > 第65章 李隆基的场子(求收藏) (3 / 9)

第65章 李隆基的场子(求收藏) (3 / 9)

        “我听着呢!”常松吐出一口烟圈。

        “一百个!不讲价。不行的话,看的时间也不短了,赶紧合上吧。”

        同样是西周的青铜簋,价格之间的差别却很大。就这一件来说,体量小,纹饰属于常见品类,绿锈也不怎么美。最好的一点,就是有铭文。

        判断上三代青铜器的价值,铭文是很重要的。战国之前的铭文多是铸造,战国之后刻铭多了起来。

        一般来说,青铜器的铭文字数越多越好,内容越少见越好。比如堪称国宝的毛公鼎,将近五百字的铭文。

        但也不尽然,比如后母戊鼎,仅三字铭文,一样是国宝。因为它重要,是商王祭母的,祭祀对象又是上任商王武丁的老婆;再就是体量特别大。

        而这件“父丁簋”,综合条件并不怎么样,两字铭文不多,也没啥特殊的,所以正常来说,也就是一百多万的样子。

        但是你悄悄出手生坑货,不能按照仅仅略低的行情来,不然谁买你的啊?从正规大拍上找岂不是更xs63这青铜簋,居然是唐代的!

        确切地说,是唐代高仿西周的青铜簋。

        不是一般的高仿,是官仿,出自皇帝专门开辟的官仿场子。

        在历史上,喜欢青铜器并指定要求官仿的,有三个皇帝最典型。

        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宣宗朱瞻基。前面两个皇帝都换过年号,朱瞻基只有一个宣德。

        这里头,李隆基最具代表性。开元年间,李隆基在苏西南的句容专门设置官仿场子,集中来干高仿上三代青铜器的活儿。

        这场子开了之后,不仅李隆基在世时有,一时之间它还停不下来了,一直延续了两百多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