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历史·时空 > 五代十国 > 且闻风录 > 廿七回 异语河西地 弄煞莽撞人 (1 / 3)

廿七回 异语河西地 弄煞莽撞人 (1 / 3)

        《轮台即事》

        ——唐·岑参

        轮台风物异,地是古单于。

        三月无青草,千家尽白榆。

        蕃书文字别,胡俗语音殊。

        愁见流沙北,天西海一隅。

        ……

        等思结萨尔赶到大帐,各部首领已陆续来到。萨尔环视四下,凭着记忆找到了宿勤族的首领宿勤敦,乃是条不起眼的黑瘦羌族汉子。此时军议未开,大家各据其位,倒不好先谈私事。

        又稍待片刻,人员大约到齐,只两三位首领劫掠在外,赶不回来,也有副将来告罪言释。此时从事去后帐,请狄银与几位都督出来,大伙儿依次落座,军议便告开始。

        这时节的河西各军中,往往随行多位通译,也算是华夏战史的独特一隅,概因民族之多,语言之杂所致。李益诗云“六州胡儿六蕃语”,说的正是此种情景。

        归义军、金山国所辖之瓜州、沙州,汉人居多数,自然以唐音为官话;回鹘所辖之甘州、肃州,则以回鹘语为官话;到了嗢末所控之凉州,则是城内汉人说汉话,城外嗢末讲吐蕃语。其余部族繁杂,亦各有表述,有吐火罗语系、粟特语系、突厥语系等等,不一而足。

        说来不信,虽然势力最大的是金山国、删丹牙帐两方,可眼下河西通用口语,却既非汉语,也不是回鹘语,而是吐蕃语,商旅、民间以其做为各部通行的交涉之语。系因吐蕃统治陇右、河西,长达一百五十年之故,所以各族里都不乏通晓吐蕃语的民众。

        与言语不同,此时的河西,通行书写的文字,又仍以汉文为主。所以此番军议时,帐内便有吐蕃语、汉文通译。狄银每说一句回鹘话,吐蕃通译便翻译复述一遍,而汉文通译则须书写记载,三语并用。

        乍一看挺乱,但见多了也就习惯了。河西各部,少不得吃言语不通之亏,但凡要与别部打交道的,都被生生逼成了方言达人。谁要没个两三门语言功底,都穿行不过河西,半路就被人打死了。实在没有语言天赋的首领,那就只能通译不离左右,譬如达奚素温的职责之一,就是充任奚高勒的通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