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 / 2)
1982年,对于中国西北小城永泰县来说,是极为特殊的一年,改革开放以来,分田到户政策在这一年落实到了老百姓的手上。在摆脱了那段“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年代,老百姓脸上洋溢着无比开心的笑容,人们的思想逐渐活跃起来;原先公社里嫌土质差,不愿意耕种的土地,农民们争抢着平整,这些地种庄稼不够好,但种草是很好的土地了。种出的草喂鸡,喂猪、喂羊,所有的产出,都是自家的,不再为此多干点活而争执,更多是为闲置土地的归属而争执了!与靠天吃饭不同,永泰在70年代,因景电一期工程建成,灌溉了这个县城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平原地带,给本就缺衣少粮的老百姓带来了无限生机。老百姓在政府的带领下,进行过一次大迁徙,有一部分群众搬迁到了平原有稳定水源的地方,另一部分群众则留在了山区。据说,决定搬迁的权利是由村干部抓阄决定的!在分田到户的那个时间里,永泰的老百姓被分为山区人和灌区人。灌区老百姓们靠近更加便利的平原,享受着上仓的眷顾;山区老百姓则祈求天恩,多降润雨,能有点好收成。住在山区的小伙子娶媳妇,总是被挑来拣去的,娶个媳妇太不容易;就连山区的姑娘也想嫁到灌区去,最起码有个温饱!
这一年的冬天,山区魏家窑的老赵迎来了他人生最开心的时刻——儿子降生了!他等了整整几十年的光阴,终于等到了这一刻,特意为这孩子取名“迎喜”;四十得子,人生之大喜,着实来之不易!
老赵年轻那会,俨然一表人才、白皮肤、长方脸、高个头、爱说话,在人们崇尚英雄的年代里,这样的形象很容易和军人联系在一起。可老赵是家里独丁,在机会的选择上,更多是听老人家的,安守本分,只想平平安安过完这一生。老赵二十来岁娶了第一个老婆,成婚两年多,婆姨的肚子也没见过起色,这给一家人的脑筋都上了弦。老赵他爹于是四处寻道,很多次,对赵家的阴宅添土、补丁位、顺水位......还是不见起色,就对阳宅一一校队。经过无数次的折腾,老赵他爹挺绝望的,略微感觉到老天爷要绝他这支人了。直到去世,赵家老汉也未能了了夙愿。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换个老婆总是那么不容易,继续寻医问药,艰难前行吧。婆姨经过十几年的折腾,身体渐渐垮了。山里人往发达的地方走更方便了些,两口子带着最后重生的希望来到金城的大医院里。经过当时最高端的设备-CT进行了检查,两天后,拿到了他们不愿看到的结果,子宫癌晚期。这十几年的折腾,全白瞎忙了,也累了,回家吧!
迎喜的妈妈王有兰是老赵的第二个婆姨,松山泉王家人。天生一个好身板,在公社劳动那会,年纪小小就干着大人的活,挣的工分足够全家人分粮,不服输,有股犟劲;为了自个儿觉得正确的理,不服就干,并且总能坚持到最后。这个性格干活那没得说,过生活注定多坎坷!先是嫁到三道河牛家,牛家人也是周围出了名的犟脾气,刚开始过的都不错,个把月过后,两口子就开始吵架、打架,事态从没好转过。一年后更因为一些事情,相互埋汰,积怨已深,动起了刀子。王有兰身中数刀,失血过多,命悬一线,因医疗条件有限,仅仅输了500克血液,抢救两天后保住了性命;而牛家娃因为绝望透顶,选择了轻生!
王有兰出院后,回到了松山泉娘家休养,家里人口多,缺药少粮,身体从此虚弱了下来!在休养一段时间后,力所能及的活还是不停地在干,只是和以前不一样了,手脚很难跟得上大脑所想的速度了。后来,魏家窑老赵来提亲,王有兰觉得娘家人口多,早点嫁出去好过日子些。老赵年龄大了十来岁,身架还不错,都是结过婚的人了,看淡些,凑合着过吧!就这样,带有古板思维的老赵和性格激进的王有兰结合了!
魏家窑在整个三道沟乡来说,是个富饶的地方,位于永泰县和大靖县的接壤之地,两座山间夹着一个峡谷,往西一路大斜坡,从视觉和知觉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在往高海拔走了。虽是山区,但这里很有特色,土是其中一项;北山的土是红色的,俗称红胶泥,用这种红胶泥做出的砖是方圆百里质量最好的砖,结实、寿命长。南山的土是青色的,是烧缸的好材料。所以秦长城经过这里还有遗迹保存下来和这红胶泥、青胶泥也有关系吧。知道魏家窑的人,首先会想到这里是产砖和产缸的地方。村子往南的大山里,出产大量的硅铁矿,硅铁成分含量很高,大部分矿石都拉到宁夏中卫一带冶炼。往北走,属于那种不是很高的山,这些山里产煤;产的煤,放进火炉里,会有黄色的烟,极为呛人,烧的旺了,还会粘结在一起,当地人称为“炼煤”;在这样一个矿藏丰富的地方,勤快的人总是能找到适合的自家的好生活!
迎喜的出生,给这历经磨难的两口子带来了短暂的欢乐,笑声多了起来。老赵变得勤快了很多,几十年的愁眉苦脸已是消散,杀鸡炖肉,伺候王有兰奶孩子,吃的好,奶水就多了!迎喜出月时,胖嘟嘟的,老赵还特意跑去他爹妈的坟前祭拜,感谢祖先有灵,也向老爹告慰,赵家有香火了!两口子对于生活的向往愈渐浓烈起来,躺在炕上也不断地计划着将后的生活;以老赵的想法,安心种地,养上几头猪,一年下来不缺粮食不缺肉,隔一两年再生一个娃和迎喜一起抚养长大,就行了,没有其他过多的奢求,此生有子已是万福!而王有兰不这样认为,她想过更加多彩的生活,家里有特产红葱,养些牲口,一年拉出去卖红葱,换些盐回来,再用盐和村里人兑换粮食。这样就能赚到更多的钱,盖砖房、买拖拉机这都是她所向往的!这些向往也是没错,但在老赵看来,做买卖是有风险的,另外拉个驴车,天天往外跑也是个苦差事,生活还能过的去,为什么还要多折腾?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想法终究还是埋下了矛盾的种子!往后的生活中,每增加一个小孩,就多一张嘴,就得多出一份口粮,也会多一份疾病。所有的开支都打破了老赵习惯的平静;一个要干,一个不愿干,就是干也是对着干,久了,就开骂了,骂久了,就开打了;岁月就这样摧残着两个性格完全相悖的人,还有他们的初衷和感情;终有一方,会选择屈服。
五年后,王有兰怀了第二胎。老百姓们都想多生几个,老大是男孩的,还想生一个,两个小孩不孤单;老大是女儿的,总想要个男孩,不然老了没人管;甚至有些人家连生五六个女孩,还要继续生男孩的。
紧绷着神经的老赵时刻不得消停,灾难也就在这个时候降临了。一个夜晚,老赵在悄悄赶回家的路上,迎面一个货车驶来,远光灯照的老赵双眼发白,但还是一边遮着眼睛一边骑车。在靠近的货车的时候,自行车撵上一个不大的石头导致头方向发生了变化,老赵被卷进车下。凄厉的哭喊声惊停了货车司机,司机下车看已是血红一片。货车司机是个老实人,没跑,撕了一块座椅布,把老赵流血的一条腿腿根给扎紧,拦了车就往医院送了。老赵的虽命保住了,但一条腿撵成了粉碎性骨折,肋骨也断了几根。货车司机出钱看病,同时等待交警大队的处理结果;老赵见着亲戚是眼泪不干那,他觉得人生太苦太苦了。当老赵出车祸的消息传到王有兰那里时,王有兰差点晕死过去,这日子还怎么过呢?紧张,惆怅,导致女儿八个多月就早产了,啥也不管了,回到魏家窑,村上的接生婆不管死活也勉强接生出来了;王有兰娘家的亲戚们也是分两拨轮换着照顾。等到女儿满月,王有兰就下了炕,一边照看多病的女儿,一边还要侍候老赵。女儿是在老赵出车祸后才生的,差点丢了命;老赵希望家里面多些红事,少些丧事,所以给特意取名-玉红。
即便生活是这样了,两口子还矛盾不断,吵架声就没消停,一个要骂,一个要抱怨!对于一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孩子一天天长大,生活还要继续。在这种矛盾生活中继续下去的时候,强势的一方会越来越习惯于自己的强势,会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而王有兰是从死亡线上救回来的人,那时落下的毛病和生孩子、抚养孩子,熬垮了她的身体,也拖累了她的后半生。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活想干,而又干不动,就算是干,也是很勉强的在用力干着;在农田地里,王有兰常常在呆滞中沉思,老赵拖着瘸腿干着干着脾气就来了,找个理由就是一顿毒打;王有兰选择了忍耐和痛哭,心痛到极点的时候,看看两个小孩,就想着:“为了两个小孩,也就这么着吧!”
迎喜七岁那年的春天,待在家里负责照看妹妹;老赵两口子架着驴车,给地里上农家肥。王有兰拉牲口,老赵拿铁锹卸肥,估计牲口被驴蚊子给咬了一口,突然间惊了,猛地拖着驴车往前奔了十几米,农家肥撒了一路(农家肥是要卸成一个小堆,然后用土给盖起来,等待春耕前均匀散开播种)。老赵顺手拿起鞭子冲上去对着王有兰就是一顿毒打,这次打的格外猛烈,王有兰本就虚弱的身体感到实在无法承受,挣脱之后开始拼命逃跑。也没别的地方去,只能奔着生她养她的娘家来,从魏家窑到松山泉十多公里的路程,进村第一家就是二哥家。二哥早年当兵,转业到地方后在县上的企业上班,是姊妹九个人中唯一的工人,条件还算不错。也是赶得挺巧,二哥刚从县城回家来,王有兰就进来了,两个侄子前来打招呼,王有兰哭丧着脸没说话就进屋里去了。两侄子在外面拿着铲子正在玩,就听见老爸在屋里咒骂道:“他那个驴日地打你干撒里...”
王有兰就一五一十地给二哥哭诉着,二哥骂着,心里的火蹭蹭往上升,一刻都不能消停。他看到妹妹身上的尘土和鞭子印,心里是一阵阵地哀叹,二妹从鬼门关上活过来又跌进了狼窝。过了一会,王有兰就起身去了她妈妈家。
王有兰离开二哥家不久,老赵就追了来,刚进二哥家门就粗声粗气地问:“王有兰进来过吗?”
二哥看到老赵进门了,立刻呵斥到:“你这驴日的还有脸来我们王家吗?你打王有兰干撒?”
“她故意把车没拉好,我的腿本来就不好,还差些把我给挂住,打的就是她。”
“你难道和牲口一样吗,你也惊了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一年的冬天,山区魏家窑的老赵迎来了他人生最开心的时刻——儿子降生了!他等了整整几十年的光阴,终于等到了这一刻,特意为这孩子取名“迎喜”;四十得子,人生之大喜,着实来之不易!
老赵年轻那会,俨然一表人才、白皮肤、长方脸、高个头、爱说话,在人们崇尚英雄的年代里,这样的形象很容易和军人联系在一起。可老赵是家里独丁,在机会的选择上,更多是听老人家的,安守本分,只想平平安安过完这一生。老赵二十来岁娶了第一个老婆,成婚两年多,婆姨的肚子也没见过起色,这给一家人的脑筋都上了弦。老赵他爹于是四处寻道,很多次,对赵家的阴宅添土、补丁位、顺水位......还是不见起色,就对阳宅一一校队。经过无数次的折腾,老赵他爹挺绝望的,略微感觉到老天爷要绝他这支人了。直到去世,赵家老汉也未能了了夙愿。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换个老婆总是那么不容易,继续寻医问药,艰难前行吧。婆姨经过十几年的折腾,身体渐渐垮了。山里人往发达的地方走更方便了些,两口子带着最后重生的希望来到金城的大医院里。经过当时最高端的设备-CT进行了检查,两天后,拿到了他们不愿看到的结果,子宫癌晚期。这十几年的折腾,全白瞎忙了,也累了,回家吧!
迎喜的妈妈王有兰是老赵的第二个婆姨,松山泉王家人。天生一个好身板,在公社劳动那会,年纪小小就干着大人的活,挣的工分足够全家人分粮,不服输,有股犟劲;为了自个儿觉得正确的理,不服就干,并且总能坚持到最后。这个性格干活那没得说,过生活注定多坎坷!先是嫁到三道河牛家,牛家人也是周围出了名的犟脾气,刚开始过的都不错,个把月过后,两口子就开始吵架、打架,事态从没好转过。一年后更因为一些事情,相互埋汰,积怨已深,动起了刀子。王有兰身中数刀,失血过多,命悬一线,因医疗条件有限,仅仅输了500克血液,抢救两天后保住了性命;而牛家娃因为绝望透顶,选择了轻生!
王有兰出院后,回到了松山泉娘家休养,家里人口多,缺药少粮,身体从此虚弱了下来!在休养一段时间后,力所能及的活还是不停地在干,只是和以前不一样了,手脚很难跟得上大脑所想的速度了。后来,魏家窑老赵来提亲,王有兰觉得娘家人口多,早点嫁出去好过日子些。老赵年龄大了十来岁,身架还不错,都是结过婚的人了,看淡些,凑合着过吧!就这样,带有古板思维的老赵和性格激进的王有兰结合了!
魏家窑在整个三道沟乡来说,是个富饶的地方,位于永泰县和大靖县的接壤之地,两座山间夹着一个峡谷,往西一路大斜坡,从视觉和知觉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在往高海拔走了。虽是山区,但这里很有特色,土是其中一项;北山的土是红色的,俗称红胶泥,用这种红胶泥做出的砖是方圆百里质量最好的砖,结实、寿命长。南山的土是青色的,是烧缸的好材料。所以秦长城经过这里还有遗迹保存下来和这红胶泥、青胶泥也有关系吧。知道魏家窑的人,首先会想到这里是产砖和产缸的地方。村子往南的大山里,出产大量的硅铁矿,硅铁成分含量很高,大部分矿石都拉到宁夏中卫一带冶炼。往北走,属于那种不是很高的山,这些山里产煤;产的煤,放进火炉里,会有黄色的烟,极为呛人,烧的旺了,还会粘结在一起,当地人称为“炼煤”;在这样一个矿藏丰富的地方,勤快的人总是能找到适合的自家的好生活!
迎喜的出生,给这历经磨难的两口子带来了短暂的欢乐,笑声多了起来。老赵变得勤快了很多,几十年的愁眉苦脸已是消散,杀鸡炖肉,伺候王有兰奶孩子,吃的好,奶水就多了!迎喜出月时,胖嘟嘟的,老赵还特意跑去他爹妈的坟前祭拜,感谢祖先有灵,也向老爹告慰,赵家有香火了!两口子对于生活的向往愈渐浓烈起来,躺在炕上也不断地计划着将后的生活;以老赵的想法,安心种地,养上几头猪,一年下来不缺粮食不缺肉,隔一两年再生一个娃和迎喜一起抚养长大,就行了,没有其他过多的奢求,此生有子已是万福!而王有兰不这样认为,她想过更加多彩的生活,家里有特产红葱,养些牲口,一年拉出去卖红葱,换些盐回来,再用盐和村里人兑换粮食。这样就能赚到更多的钱,盖砖房、买拖拉机这都是她所向往的!这些向往也是没错,但在老赵看来,做买卖是有风险的,另外拉个驴车,天天往外跑也是个苦差事,生活还能过的去,为什么还要多折腾?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想法终究还是埋下了矛盾的种子!往后的生活中,每增加一个小孩,就多一张嘴,就得多出一份口粮,也会多一份疾病。所有的开支都打破了老赵习惯的平静;一个要干,一个不愿干,就是干也是对着干,久了,就开骂了,骂久了,就开打了;岁月就这样摧残着两个性格完全相悖的人,还有他们的初衷和感情;终有一方,会选择屈服。
五年后,王有兰怀了第二胎。老百姓们都想多生几个,老大是男孩的,还想生一个,两个小孩不孤单;老大是女儿的,总想要个男孩,不然老了没人管;甚至有些人家连生五六个女孩,还要继续生男孩的。
紧绷着神经的老赵时刻不得消停,灾难也就在这个时候降临了。一个夜晚,老赵在悄悄赶回家的路上,迎面一个货车驶来,远光灯照的老赵双眼发白,但还是一边遮着眼睛一边骑车。在靠近的货车的时候,自行车撵上一个不大的石头导致头方向发生了变化,老赵被卷进车下。凄厉的哭喊声惊停了货车司机,司机下车看已是血红一片。货车司机是个老实人,没跑,撕了一块座椅布,把老赵流血的一条腿腿根给扎紧,拦了车就往医院送了。老赵的虽命保住了,但一条腿撵成了粉碎性骨折,肋骨也断了几根。货车司机出钱看病,同时等待交警大队的处理结果;老赵见着亲戚是眼泪不干那,他觉得人生太苦太苦了。当老赵出车祸的消息传到王有兰那里时,王有兰差点晕死过去,这日子还怎么过呢?紧张,惆怅,导致女儿八个多月就早产了,啥也不管了,回到魏家窑,村上的接生婆不管死活也勉强接生出来了;王有兰娘家的亲戚们也是分两拨轮换着照顾。等到女儿满月,王有兰就下了炕,一边照看多病的女儿,一边还要侍候老赵。女儿是在老赵出车祸后才生的,差点丢了命;老赵希望家里面多些红事,少些丧事,所以给特意取名-玉红。
即便生活是这样了,两口子还矛盾不断,吵架声就没消停,一个要骂,一个要抱怨!对于一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孩子一天天长大,生活还要继续。在这种矛盾生活中继续下去的时候,强势的一方会越来越习惯于自己的强势,会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而王有兰是从死亡线上救回来的人,那时落下的毛病和生孩子、抚养孩子,熬垮了她的身体,也拖累了她的后半生。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活想干,而又干不动,就算是干,也是很勉强的在用力干着;在农田地里,王有兰常常在呆滞中沉思,老赵拖着瘸腿干着干着脾气就来了,找个理由就是一顿毒打;王有兰选择了忍耐和痛哭,心痛到极点的时候,看看两个小孩,就想着:“为了两个小孩,也就这么着吧!”
迎喜七岁那年的春天,待在家里负责照看妹妹;老赵两口子架着驴车,给地里上农家肥。王有兰拉牲口,老赵拿铁锹卸肥,估计牲口被驴蚊子给咬了一口,突然间惊了,猛地拖着驴车往前奔了十几米,农家肥撒了一路(农家肥是要卸成一个小堆,然后用土给盖起来,等待春耕前均匀散开播种)。老赵顺手拿起鞭子冲上去对着王有兰就是一顿毒打,这次打的格外猛烈,王有兰本就虚弱的身体感到实在无法承受,挣脱之后开始拼命逃跑。也没别的地方去,只能奔着生她养她的娘家来,从魏家窑到松山泉十多公里的路程,进村第一家就是二哥家。二哥早年当兵,转业到地方后在县上的企业上班,是姊妹九个人中唯一的工人,条件还算不错。也是赶得挺巧,二哥刚从县城回家来,王有兰就进来了,两个侄子前来打招呼,王有兰哭丧着脸没说话就进屋里去了。两侄子在外面拿着铲子正在玩,就听见老爸在屋里咒骂道:“他那个驴日地打你干撒里...”
王有兰就一五一十地给二哥哭诉着,二哥骂着,心里的火蹭蹭往上升,一刻都不能消停。他看到妹妹身上的尘土和鞭子印,心里是一阵阵地哀叹,二妹从鬼门关上活过来又跌进了狼窝。过了一会,王有兰就起身去了她妈妈家。
王有兰离开二哥家不久,老赵就追了来,刚进二哥家门就粗声粗气地问:“王有兰进来过吗?”
二哥看到老赵进门了,立刻呵斥到:“你这驴日的还有脸来我们王家吗?你打王有兰干撒?”
“她故意把车没拉好,我的腿本来就不好,还差些把我给挂住,打的就是她。”
“你难道和牲口一样吗,你也惊了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