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火绳枪的诞生与军事革命 (1 / 3)
第二十九章:火绳枪的诞生与军事革命
北疆工曹府的运转已然步入正轨,高炉日夜不息,水力锻锤轰鸣不断,标准化生产的环首刀与改进弩箭,正以惊人的速度装备着蒙恬麾下的精锐部队。然而,李默深知,面对机动性极强的匈奴骑兵,现有的武器体系仍存在短板。强弩射程虽远,但射速慢,且面对高速移动的骑兵命中率有限;震天雷威力巨大,但投掷距离短,使用风险高,更适合防守与特定战术。
他需要一种能够在中远距离上形成持续、密集火力压制,且便于步兵携带和操作的新式武器。他的目光,自然而然地投向了***的起点——枪。
直接跨越到后膛枪、金属定装弹甚至自动化武器是不现实的,那需要整个工业体系的支撑。他必须从最基础、最符合当前技术条件的起点开始。而火绳枪,无疑是这个时代背景下,最可行、也最能带来战术革新的选择。
目标确定,李默立刻行动起来。他并未大张旗鼓,而是在工曹府内划出了一个高度保密的区域,亲自挑选了数名在金属加工、木工方面技艺最为精湛、且口风极严的大匠,组建了一个代号为“雷火”的绝密项目组。
项目的核心,在于几个关键部件:枪管、枪机(火绳机)、弹药。
李默首先绘制出了火绳枪的总体结构图。一根长直的熟铁或低碳钢枪管,尾部封闭,只在底部留有一个细小的火门,用于引燃***;枪管下方连接木制托柄,便于握持和抵肩射击;最关键的部分是枪机,一个简单的机械结构,包括一个夹持燃烧火绳的“蛇杆”(或称C形夹),一个控制蛇杆击发动作的扳机,以及一个保护火绳和药池的盖板。
“此物,我称之为‘雷火铳’。”李默对围拢过来的大匠们解释道,“其理,与震天雷相类,乃是以管束之,将火药爆燃之力,集中于一处,推动弹丸远射。关键在于,此管需承受巨大膛压,故必须坚固、笔直、内壁光滑,且接口处绝不能漏气。”
枪管的制造,是第一个技术难关。直接铸造如此长而薄的铁管几乎不可能,且质量无法保证。李默采用的是这个时代相对成熟的“卷铁焊接法”。
他指导工匠们,先将质地均匀的熟铁板(由高炉生铁炒炼而得)锻打成适宜的长方形薄板,然后将铁板烧红,围绕一根预先打造好的、粗细与枪管内径相当的钢芯(称为“芯铁”),用特制的工具进行卷曲,使铁板卷成管状,接缝处重叠。接着,将卷好的铁管与芯铁一同放入锻炉中加热至白热,取出后由数名工匠合力,在重型水力锻锤的辅助下,沿着接缝反复锻打,利用高温和压力,使接缝处的金属分子相互渗透,最终焊接成一体。这个过程需要极高的技巧和对火候的精准把握,稍有不慎,便会造成接缝开裂或管壁厚薄不均,成为废品。
经过无数次失败的尝试,耗费了大量优质铁料,第一根长度约一米二、内径约十五毫米、接缝初步焊合成功的枪管毛坯终于诞生了。但这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的钻孔和镗光工序更为精细和耗时。
工匠们使用李默设计的简易水力驱动深孔钻床,以水和细沙作为研磨剂,将一根长钻杆固定在钻床上,另一端顶住枪管毛坯,利用水轮提供的稳定动力,极其缓慢地对枪管内部进行钻削,以扩大内径、修正圆度并去除内部的锻打痕迹和焊渣。这个过程往往需要持续数日,对钻杆的强度和工匠的耐心都是极大的考验。
钻孔之后,还需要用带有不同粗细磨料的镗杆,对枪管内壁进行反复抛光,使其尽可能光滑,减少摩擦和挂铅,提高气密性和射击精度。
就在枪管车间为解决钻孔效率和质量问题焦头烂额之际,李默同步推进着枪机的研发。火绳机的结构相对简单,但要求动作可靠。蛇杆的转动、扳机的联动、药池盖的开合,都需要精巧的设计和精准的加工。他利用工曹府现有的木工机床和金属加工能力,指导工匠用青铜(韧性好,易加工)来制造这些精密部件,通过反复测试和改进,终于制造出了动作相对可靠的火绳枪机。
弹药方面,李默暂时放弃了复杂的定装弹,采用分装式。***使用颗粒化的黑火药,用特制的小木勺定量装填;弹丸则先采用铸造的圆形铅弹。铅质地软,易于加工,且在膛内受高压膨胀,能较好地贴合膛线(目前尚未刻画膛线),提高气密性。他还设计了纸质的药包,预先包好一份***,使用时咬开倒入,提高装填速度。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北疆工曹府的运转已然步入正轨,高炉日夜不息,水力锻锤轰鸣不断,标准化生产的环首刀与改进弩箭,正以惊人的速度装备着蒙恬麾下的精锐部队。然而,李默深知,面对机动性极强的匈奴骑兵,现有的武器体系仍存在短板。强弩射程虽远,但射速慢,且面对高速移动的骑兵命中率有限;震天雷威力巨大,但投掷距离短,使用风险高,更适合防守与特定战术。
他需要一种能够在中远距离上形成持续、密集火力压制,且便于步兵携带和操作的新式武器。他的目光,自然而然地投向了***的起点——枪。
直接跨越到后膛枪、金属定装弹甚至自动化武器是不现实的,那需要整个工业体系的支撑。他必须从最基础、最符合当前技术条件的起点开始。而火绳枪,无疑是这个时代背景下,最可行、也最能带来战术革新的选择。
目标确定,李默立刻行动起来。他并未大张旗鼓,而是在工曹府内划出了一个高度保密的区域,亲自挑选了数名在金属加工、木工方面技艺最为精湛、且口风极严的大匠,组建了一个代号为“雷火”的绝密项目组。
项目的核心,在于几个关键部件:枪管、枪机(火绳机)、弹药。
李默首先绘制出了火绳枪的总体结构图。一根长直的熟铁或低碳钢枪管,尾部封闭,只在底部留有一个细小的火门,用于引燃***;枪管下方连接木制托柄,便于握持和抵肩射击;最关键的部分是枪机,一个简单的机械结构,包括一个夹持燃烧火绳的“蛇杆”(或称C形夹),一个控制蛇杆击发动作的扳机,以及一个保护火绳和药池的盖板。
“此物,我称之为‘雷火铳’。”李默对围拢过来的大匠们解释道,“其理,与震天雷相类,乃是以管束之,将火药爆燃之力,集中于一处,推动弹丸远射。关键在于,此管需承受巨大膛压,故必须坚固、笔直、内壁光滑,且接口处绝不能漏气。”
枪管的制造,是第一个技术难关。直接铸造如此长而薄的铁管几乎不可能,且质量无法保证。李默采用的是这个时代相对成熟的“卷铁焊接法”。
他指导工匠们,先将质地均匀的熟铁板(由高炉生铁炒炼而得)锻打成适宜的长方形薄板,然后将铁板烧红,围绕一根预先打造好的、粗细与枪管内径相当的钢芯(称为“芯铁”),用特制的工具进行卷曲,使铁板卷成管状,接缝处重叠。接着,将卷好的铁管与芯铁一同放入锻炉中加热至白热,取出后由数名工匠合力,在重型水力锻锤的辅助下,沿着接缝反复锻打,利用高温和压力,使接缝处的金属分子相互渗透,最终焊接成一体。这个过程需要极高的技巧和对火候的精准把握,稍有不慎,便会造成接缝开裂或管壁厚薄不均,成为废品。
经过无数次失败的尝试,耗费了大量优质铁料,第一根长度约一米二、内径约十五毫米、接缝初步焊合成功的枪管毛坯终于诞生了。但这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的钻孔和镗光工序更为精细和耗时。
工匠们使用李默设计的简易水力驱动深孔钻床,以水和细沙作为研磨剂,将一根长钻杆固定在钻床上,另一端顶住枪管毛坯,利用水轮提供的稳定动力,极其缓慢地对枪管内部进行钻削,以扩大内径、修正圆度并去除内部的锻打痕迹和焊渣。这个过程往往需要持续数日,对钻杆的强度和工匠的耐心都是极大的考验。
钻孔之后,还需要用带有不同粗细磨料的镗杆,对枪管内壁进行反复抛光,使其尽可能光滑,减少摩擦和挂铅,提高气密性和射击精度。
就在枪管车间为解决钻孔效率和质量问题焦头烂额之际,李默同步推进着枪机的研发。火绳机的结构相对简单,但要求动作可靠。蛇杆的转动、扳机的联动、药池盖的开合,都需要精巧的设计和精准的加工。他利用工曹府现有的木工机床和金属加工能力,指导工匠用青铜(韧性好,易加工)来制造这些精密部件,通过反复测试和改进,终于制造出了动作相对可靠的火绳枪机。
弹药方面,李默暂时放弃了复杂的定装弹,采用分装式。***使用颗粒化的黑火药,用特制的小木勺定量装填;弹丸则先采用铸造的圆形铅弹。铅质地软,易于加工,且在膛内受高压膨胀,能较好地贴合膛线(目前尚未刻画膛线),提高气密性。他还设计了纸质的药包,预先包好一份***,使用时咬开倒入,提高装填速度。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