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江南治水:白居易“兼济天下” (1 / 4)
谁能想到,写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失意诗人,离开江州后居然变了个样——不再是茅屋里愁眉苦脸的贬官,而是挽着裤腿、踩着泥巴,在杭州西湖修堤、在苏州挖河的“治水官”。
白居易在江南的那几年,没写多少骂贪官的讽喻诗,却用一双手、一条堤、一条河,实实在在帮老百姓解决了喝水、种地、运货的大难题。
他在杭州修的白堤,不是现在仅供游人拍照的景观,是能挡水、能灌溉的“救命堤”;他在苏州挖的七里山塘河,不是仅供画舫穿梭的美景,是能让百姓运粮、浇地的“民生河”。
更难得的是,他把治水时看到的江南春景,写进了《钱塘湖春行》,那句“乱花渐欲迷人眼”里,藏的不只是风景,还有百姓日子变好的欢喜。
杭州的难题:西湖水要么涝死、要么旱死,百姓愁得睡不着
离开江州后,白居易去忠州当了两年刺史,公元822年,他被调到杭州当刺史。刚到杭州那天,他没去刺史府歇着,而是带着随从绕着西湖转了一圈——这一转,他就发现了杭州百姓最大的愁:西湖的水“不听话”。
杭州这地方,靠西湖吃饭:天旱的时候,百姓要靠西湖水浇地;天涝的时候,西湖水又会漫出来,淹了田地和房子。可当时的西湖,没有像样的堤坝,也没有合理的放水办法——天旱时,湖里的水被附近的豪强偷偷截走浇自己的田,老百姓的田干得裂口子;天涝时,没人管排水,水漫出来,稻子全淹了,百姓蹲在田埂上哭泣。
白居易找了几个老农聊天,老农叹气道:“白大人,您不知道,去年夏天天旱,西湖水快干了,我们天天去湖里挑水,路远不说,水还浑得很,挑回来得澄半天才能用。好不容易盼来下雨,水又多了,把我家两亩稻子全淹了,一年的收成就这么没了。”
还有个卖鱼的渔民说:“西湖没堤坝,风大的时候,船都容易翻。上个月邻居家的船翻了,鱼全跑了,人差点淹死,现在还在家养伤呢。”
白居易听着这些话,心里不是滋味——他在长安当谏官时,总想着帮天下百姓,到了杭州才知道,百姓的苦不是写诗就能解决的,得实实在在修点东西、办点事。他当下就拍板:“我来杭州,别的先不管,先把西湖的水管好,让大家能好好种地、好好过日子!”
修堤治水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首先得有钱——修堤需要石头、木头、人工,这些都得花钱,杭州官府的库里没多少钱。白居易就把俸禄拿出来一部分,又找城里的商户募捐:“各位老板,西湖水好了,百姓能种地,能养鱼,你们的生意也能好起来,这是双赢的事,大家帮帮忙。”
商户们一开始不乐意,觉得这是“官府的事,跟我们没关系”。白居易就天天上门,跟他们算细账:“去年天旱,米价涨了一倍,你们卖布、卖酒的,生意是不是也不好做?要是西湖水好了,米价降下来,百姓有钱了,自然会买你们的东西。”慢慢的,有商户被说动了,开始出钱出物。
钱的问题解决了,又有新难题:修在哪?怎么修?白居易没听手下官员的“拍脑袋建议”,而是亲自带着人,沿着西湖边跑了十几天,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天黑了才回来,手里拿着地图,在上面画满了记号。他发现西湖西北边的堤坝最破,经常漏水,而且这里是百姓田地最集中的地方,把这里的堤修好,能浇最多的地。
确定了位置,他又琢磨怎么修:堤不能太高,太高了天涝时水排不出去;也不能太矮,太矮了天旱时挡不住水。他还在堤上修了几个水闸,天旱时把水闸关上,存住水;天涝时把水闸打开,排掉水。这样一来,西湖的水就“听话”了。
白堤的诞生:不是景观是“救命堤”,百姓跟着一起干
公元823年春天,西湖边热闹了起来——修堤的工程开工了。白居易每天都去工地,不是去当“监工”,是去跟民工一起干活:他帮着搬石头,虽然搬不动太大的,就搬小石子;他帮着和泥,手上全是泥点子,跟民工没两样;民工们渴了,他就让人送茶水;民工们饿了,他就让人送馒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白居易在江南的那几年,没写多少骂贪官的讽喻诗,却用一双手、一条堤、一条河,实实在在帮老百姓解决了喝水、种地、运货的大难题。
他在杭州修的白堤,不是现在仅供游人拍照的景观,是能挡水、能灌溉的“救命堤”;他在苏州挖的七里山塘河,不是仅供画舫穿梭的美景,是能让百姓运粮、浇地的“民生河”。
更难得的是,他把治水时看到的江南春景,写进了《钱塘湖春行》,那句“乱花渐欲迷人眼”里,藏的不只是风景,还有百姓日子变好的欢喜。
杭州的难题:西湖水要么涝死、要么旱死,百姓愁得睡不着
离开江州后,白居易去忠州当了两年刺史,公元822年,他被调到杭州当刺史。刚到杭州那天,他没去刺史府歇着,而是带着随从绕着西湖转了一圈——这一转,他就发现了杭州百姓最大的愁:西湖的水“不听话”。
杭州这地方,靠西湖吃饭:天旱的时候,百姓要靠西湖水浇地;天涝的时候,西湖水又会漫出来,淹了田地和房子。可当时的西湖,没有像样的堤坝,也没有合理的放水办法——天旱时,湖里的水被附近的豪强偷偷截走浇自己的田,老百姓的田干得裂口子;天涝时,没人管排水,水漫出来,稻子全淹了,百姓蹲在田埂上哭泣。
白居易找了几个老农聊天,老农叹气道:“白大人,您不知道,去年夏天天旱,西湖水快干了,我们天天去湖里挑水,路远不说,水还浑得很,挑回来得澄半天才能用。好不容易盼来下雨,水又多了,把我家两亩稻子全淹了,一年的收成就这么没了。”
还有个卖鱼的渔民说:“西湖没堤坝,风大的时候,船都容易翻。上个月邻居家的船翻了,鱼全跑了,人差点淹死,现在还在家养伤呢。”
白居易听着这些话,心里不是滋味——他在长安当谏官时,总想着帮天下百姓,到了杭州才知道,百姓的苦不是写诗就能解决的,得实实在在修点东西、办点事。他当下就拍板:“我来杭州,别的先不管,先把西湖的水管好,让大家能好好种地、好好过日子!”
修堤治水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首先得有钱——修堤需要石头、木头、人工,这些都得花钱,杭州官府的库里没多少钱。白居易就把俸禄拿出来一部分,又找城里的商户募捐:“各位老板,西湖水好了,百姓能种地,能养鱼,你们的生意也能好起来,这是双赢的事,大家帮帮忙。”
商户们一开始不乐意,觉得这是“官府的事,跟我们没关系”。白居易就天天上门,跟他们算细账:“去年天旱,米价涨了一倍,你们卖布、卖酒的,生意是不是也不好做?要是西湖水好了,米价降下来,百姓有钱了,自然会买你们的东西。”慢慢的,有商户被说动了,开始出钱出物。
钱的问题解决了,又有新难题:修在哪?怎么修?白居易没听手下官员的“拍脑袋建议”,而是亲自带着人,沿着西湖边跑了十几天,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天黑了才回来,手里拿着地图,在上面画满了记号。他发现西湖西北边的堤坝最破,经常漏水,而且这里是百姓田地最集中的地方,把这里的堤修好,能浇最多的地。
确定了位置,他又琢磨怎么修:堤不能太高,太高了天涝时水排不出去;也不能太矮,太矮了天旱时挡不住水。他还在堤上修了几个水闸,天旱时把水闸关上,存住水;天涝时把水闸打开,排掉水。这样一来,西湖的水就“听话”了。
白堤的诞生:不是景观是“救命堤”,百姓跟着一起干
公元823年春天,西湖边热闹了起来——修堤的工程开工了。白居易每天都去工地,不是去当“监工”,是去跟民工一起干活:他帮着搬石头,虽然搬不动太大的,就搬小石子;他帮着和泥,手上全是泥点子,跟民工没两样;民工们渴了,他就让人送茶水;民工们饿了,他就让人送馒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