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特种兵小说 > 特种兵小说 > 缆镇语录 > 萧条与旅游(附录:漫谈中药保健(25)) (2 / 10)

萧条与旅游(附录:漫谈中药保健(25)) (2 / 10)

        由于金融业崩盘,消费力下降,各种工厂开始减产,缩减生产规模,解雇工人,导致失业率飙升。累计破产企业超过10万多家,倒闭银行11000余家。城市居民失去了自己的房子,只能用木板、旧铁皮、麻袋、纸板搭起了简陋的栖身之所。因为没钱买汽油,汽车改为用牛拉动,大量之前富有的商人和银行家,因为破产,只能在街头推着小车卖苹果。

        1928年,失业率仅为3.2%;

        1930年,失业率增长了200%,达到8.7%;

        1931年,失业率增长到15.9%;

        1932年,失业率猛增到23.6%;

        1933年,失业率为24.9%。

        1933年,超过1500万人失业。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的最高失业率。

        危机期间,一方面生产过剩,消费紧缩,导致商品积压;另一方面普通美国人却缺衣少食,生活日益贫困。为了维持农产品的价格,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产品,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作燃料,把牛奶倒进河海,使这条河变成"银河"。牛奶从奶厂到消费者手里面,是有中间渠道和成本的。即使牛奶是免费的,消费者也不可能免费拿到牛奶。为什么呢?牛奶消毒、储存、包装、运输、贩卖,都需要成本。这些成本,都是加到最后消费者要付的价格里面去的。哪怕资本家免费提供牛奶,运输工人免费运输,售货员甚至都不要工资,那包装盒总要钱的吧?储存总要钱的吧?运输车的汽油总要钱的吧?

        当时大萧条的时候,社会是怎样的呢?工人普遍失业,没钱;就算奶厂白送牛奶,经过消毒、储存、包装、运输、贩卖这一系列程序,牛奶到商店里的价格,工人仍然买不起;工人买不起商店的牛奶,那么商店就卖不出去(这是句废话);商店卖不出去牛奶,就不会进货;商店不进货,奶厂的牛奶就卖不出去;奶厂的牛奶卖不出去,就只能存着;储存需要电(低温),需要消毒,需要雇佣工人操作,都要钱的(而且存着也卖不出去,只会越存越多)……

        所以,牛奶只能倒掉!这就是生产过剩;那么缺衣少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接着往下看。

        那些相对幸运的人没有失业,可他们的工资减少了大半部分,或者工作时间减少,最后到了兼职状态。即使是中上阶层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和律师,他们的收入也下降了40%。以前享有经济保障的家庭突然面临财务不稳定,或者在某些情况下会遭遇停薪。家庭在日常生活开始了节俭。他们保留了厨房花园,修补破旧的衣服。

        许多家庭已经没有食物来源,为了解决生计,他们自己的花园种植蔬菜甚至草药,努力实现自给自足。一些城镇允许将空地改建为社区“节俭花园”,居民可以在那里种植粮食。

        1931年至1932年间,底特律的“节俭花园”计划为大约2万人提供食物。经常看到一些经验丰富的园丁帮助之前身份体面上班族的人在种植粮食,不过这些上班族为保持体面,仍然穿着白色系扣衬衫和休闲裤。

        在大萧条之前,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妇女基本为全职太太,过着很舒适安逸的生活,可大萧条期间,一些家庭不得不通过增加额外的工资收入来维持中产阶级收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