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文会见文豪 (2 / 5)
网站内容更新可能不及时,请在上方扫码下载app阅读最新章节,本站域名也可能随时无法访问,下载app永久可以免费阅读小说。
婺州知军的周葵周公就看到了这部书,对陈大郎十分赏识,赞誉为‘他日国士也’,并奉为上宾。此后,陈大郎接连在两浙转运司秋试和年岁的漕试中中式,被举荐前往临安,堪称前途无量。”
年轻人笑着摆手,却没有推辞,只是讲起另外一事:“赵大郎,咱们仓促见面,我却一直忘了跟你说,此番赶赴临安之前,家父给我重新改了一个名字,单名一个亮字,倒是与刚刚被抓到建康的金主同名了。”
陈亮。
辛弃疾将这个名字在心中咀嚼了两遍,随后抱了抱拳:“久仰久仰。”
陈亮却是板起脸来:“辛五郎好生虚伪,我年过弱冠,哪里有什么声名传出呢?反而是我身边的这位朱兄,才是天下闻名的大才。”
赵明政适时介绍右手边那名年仅三旬的男子:“这位崇安朱熹,字元晦,家中行三。曾受业于彦修公、原仲公、彦冲公、白水先生等当代大儒。
十八岁即在建州乡试中考取共生,十九岁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此时宦游归来,正在随延平先生求学。”
赵明政所说的这个公,那个先生,辛弃疾大多数都没有听过,只有一人听着耳熟,踟蹰了一下,还是郑重询问:“请问彦修公是不是曾在汉中与金贼作战的刘子羽,刘公?”
身材高大健壮的朱熹闻言瞬间兴奋:“难道现在山东也有我父亲的名声吗?”
辛弃疾再次诧异。
朱熹仿佛见怪不怪,摆了摆硕大右手说道:“我自幼失怙,母亲带着我投奔父亲生前好友,也就是我的义父彦修公。
我在义父羽翼下习得文武艺,并能参加科举以报效国家。义父与我,乃是有再造恩德,所以平日我也称彦修公为父。”
与后世程朱理学大兴之时的老夫子形象不同,朱熹其实并不是一个满口仁义道德的腐儒,也不是天天听着男女大防的道德先生。
朱熹的政治光谱更加清晰,他的四名授业恩师刘子羽、胡宪、刘勉之、刘子翚全都是货真价实的主战派,在这种环境中熏陶长大,朱熹怎么可能不想办法收复故土?
辛弃疾虽然不知道朱熹是谁,却知道刘子羽的大名,不由得立即对朱熹肃然起敬。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网站内容更新可能不及时,请在上方扫码下载app阅读最新章节,本站域名也可能随时无法访问,下载app永久可以免费阅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