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军史小说 > 军史小说 > 大明:寒门辅臣 > 第二百四十六章 下聘,婚礼三礼 (3 / 4)

第二百四十六章 下聘,婚礼三礼 (3 / 4)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自汉开始,对每一道程序都十分重视,上至皇室,下至百姓,都以六礼为准办婚礼。不过在一些战乱时期,往往是“礼崩乐坏”,百姓都朝不保夕了,谁还用六礼,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婚礼从简,用的是“拜时婚”,这个程序相当简单:

        女子用质地轻薄的丝织物盖于头上,丈夫将其拨开,再拜完公婆,就算成婚了。

        不过隋唐时期,礼制重新建立起来,六礼又被拿了出来。至宋代时期,六礼程序开始合并。《宋史·仪卫志》记载:“士庶人婚礼,并问名于纳采,并请期于纳征。”

        这也就意味着宋时,六礼已经成了四礼。

        这也很合适,你拿着大雁送聘礼去了,人家都答应这门亲事了,顺便问下姑娘叫啥名字,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没必要再单独分出一天,再准备一份礼物,这耗时耗财啊。

        还有纳征,这是订婚,既然婚都订了,商量下婚期敲定日子,再正常不过,完全没必要再来一趟“请期”。

        宋人是懂得变通,知道享受日子的,朱熹估计也是受“简化”思维影响,在《朱子家礼》中将纳吉也取消掉了,直接成了纳采、纳征、亲迎三礼。

        朱元璋恨不得当朱熹的子孙,要不是朱熹家还有后人,家谱清晰明了,实在是加不了朱初一的名才作罢。子孙当不成,但可以当朱熹的追捧者,大明婚礼,老朱定下的规矩就是依《朱子家礼》来办。

        从婚礼这个角度来说,不少百姓是受益于朱熹的,要不是他简成三礼,老朱很可能对标汉朝,复古至六礼,到那时,六礼可要送五次礼,五只大雁或大鹅,麻烦媒婆五次……

        卫大娘说了一大串,张和只是平静地喝着茶,待卫大娘说完,张和看了看门口的绣鞋,开口道:“小荷,你将小姐请到书房。”

        小荷听闻,连忙走出来答应后,又跑了出去。

        张和对卫大娘说:“还请稍坐,老朽去去就来。”

        书房。

        张希婉不安地看着张和走了进来,行礼喊了声:“父亲。”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