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江南决战 (1 / 2)
网站内容更新可能不及时,请在上方扫码下载app阅读最新章节,本站域名也可能随时无法访问,下载app永久可以免费阅读小说。
元军长江水军在西津渡和浒浦接连遭受失败,损失惨重,镇江至江阴段的水面上,已经看不到多少元军战船,被围困数月之久的江阴与长江北岸恢复了水路交通。元军将镇江以东的港口全部放弃,拼凑出3000余艘战船戍守在镇江,伯颜匆匆赶回建康,从襄阳,鄂州、江陵抽调战船,试图击破华军的舰队,恢复长江水路交通!
刘源的第五军从日本返回,刚一落港,便被紧急调运到了江阴,会同江阴守军,开始向围困江阴的元军发起反击。扬州的驻军也大举南下,三个由新兵组成的军被星夜运送过江,加入了西津渡的防御作战。第二舰队也接到了命令,在火轮的拖驳下,赶赴战场,与第一舰队一同围歼镇江的元军残存的战船。赵胜率领的海军开始北上袭扰元朝山东沿海的各处港口,伺机进入渤海湾,威胁大都!
共和国象一台庞大的机器,在每一个零件的精密配合下高速运转着,一百五十万的人口迸发出极大的热情,五十万的产业大军,不分男女昼夜生产制造军械,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各处战场,从安南输入的稻米,日本的的红铜硫磺原木,江南的棉布丝麻牛角桐油皮革等大量物资在洋口港卸货。从广州、泉州、福州、温州乃至临都的商人拼命的招募工人前往两淮兴办工厂,填补两淮民用轻工工业的巨大空缺。
战争形势的变化也影响到南宋朝廷的政策,要求解除和约与元军宣战收复失地的奏折每日如同雪片一样飞来,陆秀夫、文天祥、李庭芝、张世杰等主战派在大朝会上意气激昂的慷慨陈词,分析形势,认为元军失去了长江下游的控制权,兵力严重不足,在两淮的军事压力下失去了进攻的力量,只能退守各处要点,若不趁此时机兴兵抢占被元军占领的失地,怕是就要被两淮的军队占据,朝廷将陷入赶走了元军又迎来淮军的被动局面。
谢太后踌躇不定,她既无进取心,又无政治远见,思想极易被朝臣的意见拨动,没有政治定力,见两班大臣大多主战,就连老成持重的陈宜中、谢堂、参知政事陈文龙,同签书枢密院事黄镛、吴坚等人也一改往日论调,高谈阔论支持开战,便签了圣旨,与元军宣战。
陆秀夫见状忙出班奏陈,即然与元朝宣战,就应当及早确定与两淮的关系,究竟是敌是友,若不能分清,怕两军相遇起了冲突。
谢太后面有不豫,心中怀疑陆秀夫与两淮仍有勾连。文天祥政治上一向天真,将事情看的极为简单,借此提出他的见解,认为两淮与南宋只是因与元朝的战和意见不相统一,方才发生的分裂,如今朝堂上既然与元军宣战,那两淮去国号,重归大宋应是应有之义了。谢太后虽然不持此论,但要求两淮去国号归附朝廷的政治要求与文天祥是相同的。
朝堂大臣闻听文天祥高论,皆摇头不语,认为这是与虎谋皮,一厢情愿。张世杰政治上亦不敏感,提出来在军事上与华军联合行动,共同与元军作战。一干武将也觉得与华军一同作战是最佳之选,让他们单独面对元军,都没有这份勇气,若是华军打头阵,他们在后面拣些便宜,这是人人都愿意的事情。
李庭芝最后提出个和稀泥的法子,军事上的行动与政治上分开,一面抢占元军弃守的城市,一面派出使者与两淮商谈,至于怎么谈,总是要讨价还价之后才能知道。群臣听了都赞李庭芝老成谋国,谢太后虽然不情愿,却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应允。
于是,南宋朝廷一面派出了以陆秀夫为首的谈判团乘海船赶赴滁州,另一方面任命张世杰为方面统帅集结兵力向元军发动进攻,至于宣战书,无人敢充任使者,就不了了之,不宣而战了。
二月初,江阴集结了七万大军,分做两路,一路进攻无锡,一路进攻常州。元军自从丢了浒浦港后,便开始收缩兵力,放弃了平江、松江等地,主力退守常州、镇江。曹亮兵不血刃的占领了无锡后,留下一部在无锡设立后勤基地,帅大军西进,与刘源所部会师,会攻常州。
常州属于丘陵地貌,只有中部和东部属于平原,经过一昼夜的激战,华军击破元军外围阵地兵临城下,戍守运河渡口的元军炸毁了运河两岸的堤坝,退入城内。华军将重炮架在位于常州府城东门外的高达30余米的天宁寺塔顶,居高临下,俯瞰全城,元军布防及兵力调动尽收眼底,天宁寺塔的重炮日夜发炮,给常州守军极大的威胁,元军夜晚偷开城门出击,试图摧毁天宁寺塔,华军预伏的火炮趁机向城门发炮,元军死伤惨重,尸体堵住了城门,无法清理,元军只得堆积木石将城门彻底封死。
第二日凌晨,华军就发起了总攻,在数千门火炮的掩护下,步兵一个冲锋就占领了城墙,元军不甘失败,组织兵力反扑,在天宁寺塔上的重炮打击下溃不成军,列不成战阵,步军及时的将火炮拉上城墙放列,炮弹如同瀑布一般倾泻在元军的头上,掀起一道道腥风血雨,元军退入巷道,顽强抵抗。常州城没有百姓,华军全无顾忌,一旦发现元军,就指挥火炮攻击,将元军埋葬在土石瓦砾之中,城市歼灭战打了整整一天,入夜后尚有炮火声音传来,直到半夜炮声才渐渐的消失!
曹亮与刘源惊讶于元军的顽强,常州2万守军,竟然没有抓到多少的俘虏,死战顽抗到底。待清扫战场完毕,讯问俘虏才知道这只军队是元朝有名的质子军,是由草原上各部落酋长的子弟从军,只有少部分是北地的汉军,。
刘源看着报告笑道,“这鞑子在江南不得人心,新附军不肯出力,只得用自己的嫡系来打这样的消耗战,又能坚持多久呢!这一仗下来,怕是草原上要家家带孝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网站内容更新可能不及时,请在上方扫码下载app阅读最新章节,本站域名也可能随时无法访问,下载app永久可以免费阅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