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商税风波(七)(四千字大章) (3 / 7)
虽然叛乱一事,在兴元府已经开始流传,不过并没有影响到兴元府百姓的日常生活。就连李晔,把平叛一事吩咐下去后,还去参加了山南书院的开学仪式。
对于他成立的这个书院,整个兴元府上下,也都比较好奇。
当然效果也比较好,从消息传出去,到开学,一共招收了435名学生,其中初级班有362人,中级班61人,高级班12人。
虽然没有达到李晔期望的500人,不过第一次开学就有这么多人,也算是不错了。
至于这三个等级的划分,并不是按照年龄,而是按照学识水平。
这个时候的孩童,并不像后世那样,几岁就开始读书。在这个年代,几岁就读书的,那是大户人家的子弟,普通家庭可能十几岁都不一定读的了书。
ァ新ヤ81中文網.x81zщ.
所以就出现比较奇怪的画面,十几岁的男子和六七岁的小孩同在初级班。不过这个也是没办法的,等后面,这种情况应该会有所改变,但在目前,只能这么做。
学生来源方面,也多是兴元府城这边以及周边村镇的,下辖的其他几个县以及洋州的孩童并不多。兴元府城以外的,更多的是十几岁的男子,已经可以当家做主、远行求学。
开学仪式也不是那么简单,古时候对于老师十分尊敬,虽然李晔免去了初级班的学杂费,但是束修却没有免。或者说,束修一事,是一种风俗,也就是学生和老师见面时,给老师的礼物,最开始出现在孔子那里,也就是‘十条腊肉’,这是孔子规定的拜师礼。
不过给多少束修,是学生自己的事,李晔便没有去改变这个,多少只是个心意,毕竟这些书院的老师都有着俸禄。
在这些普通家庭眼中,拜师礼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所以开学仪式中,拜师礼就占据了想当一段时间。
虽然教书先生是这些学生的老师,但是这所书院是李晔开设,而且免费提供书籍,又不收学杂费,所以李晔也算是这些学生的老师,虽然李晔没有尽过老师的义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对于他成立的这个书院,整个兴元府上下,也都比较好奇。
当然效果也比较好,从消息传出去,到开学,一共招收了435名学生,其中初级班有362人,中级班61人,高级班12人。
虽然没有达到李晔期望的500人,不过第一次开学就有这么多人,也算是不错了。
至于这三个等级的划分,并不是按照年龄,而是按照学识水平。
这个时候的孩童,并不像后世那样,几岁就开始读书。在这个年代,几岁就读书的,那是大户人家的子弟,普通家庭可能十几岁都不一定读的了书。
ァ新ヤ81中文網.x81zщ.
所以就出现比较奇怪的画面,十几岁的男子和六七岁的小孩同在初级班。不过这个也是没办法的,等后面,这种情况应该会有所改变,但在目前,只能这么做。
学生来源方面,也多是兴元府城这边以及周边村镇的,下辖的其他几个县以及洋州的孩童并不多。兴元府城以外的,更多的是十几岁的男子,已经可以当家做主、远行求学。
开学仪式也不是那么简单,古时候对于老师十分尊敬,虽然李晔免去了初级班的学杂费,但是束修却没有免。或者说,束修一事,是一种风俗,也就是学生和老师见面时,给老师的礼物,最开始出现在孔子那里,也就是‘十条腊肉’,这是孔子规定的拜师礼。
不过给多少束修,是学生自己的事,李晔便没有去改变这个,多少只是个心意,毕竟这些书院的老师都有着俸禄。
在这些普通家庭眼中,拜师礼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所以开学仪式中,拜师礼就占据了想当一段时间。
虽然教书先生是这些学生的老师,但是这所书院是李晔开设,而且免费提供书籍,又不收学杂费,所以李晔也算是这些学生的老师,虽然李晔没有尽过老师的义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