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 (1 / 5)
网站内容更新可能不及时,请在上方扫码下载app阅读最新章节,本站域名也可能随时无法访问,下载app永久可以免费阅读小说。
定义: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骨干课程。
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医学科学的任务是防治疾病,益寿延年,而诊断学对人体生命活动状态和疾病的认识,则是防治疾病、预防早衰的基础。对病证正确的诊断是有效防治的前提,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基本理论,专门研究如何诊察病证临床表现、确定病证诊断、分析病证变化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断经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完整的诊病体系,即四诊(望、闻、问、切)、辨证与辨病。中医诊断学所具有的独特诊断方法与对人体生命活动状态的认识,自古至今,一直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不断地丰富和发
展,并对国外医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医学在诊察患者时,主要依据患者的自我感觉与外在表现,将四诊所获得的各种模糊信息(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对患者整体状态(证候)的认识;这种整体、动态的观念体现在诊断上的重点侧重于辨证,显示出中医在医疗实践方面的卓越思想。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这些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诊断未能采用实验室与特殊仪器检查,在诊断的定位、定量方面显得相对不足,如何有机地结合现代各种检测手段以拓宽中医传统四诊的视野,以及病证诊断的规范化、微观化方面,国内外不少学者已进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但仍是今后中医诊断研究的命题。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诊病、辨证和病案四大部分。
一、诊法,是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与病人健康有关资料的方法。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法。
根据中医学理论,人体是个有机整体。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部病变能够反映于外。这就是说,外部的疾病表现可以反映内在疾病的本质。所以,中医在诊断疾病
时,往往通过病人的自我感觉和医生观察到的病人的一些外在表现来推断病人内部的病理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以表知里…以诊则不失矣”,认为外在变化可以反映体内病变。《灵枢-外揣篇》则提得更为明确:“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应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认为体表的变化会正确地反映出内在的病变。这种“以表知里”的诊法理论,至今仍在临床上发挥巨大作用。
二、诊病,亦称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疾病的病名,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出的概括与抽象。对疾病作出病名诊断,是临床内、外、妇、儿等各科应学习的主要内容。
三、辨证,辨证是中医学的精华,为了弄清辨证的含义,首先要掌握症、证、病、辨证等概念。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网站内容更新可能不及时,请在上方扫码下载app阅读最新章节,本站域名也可能随时无法访问,下载app永久可以免费阅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