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争取留队 (1 / 2)
那时的妈妈,除了带好我和妹妹、做好家务事外,最愿意与别人说说话,聊聊天,去感受那种人与人的交流与和睦。这是一种消除寂寞的良方。形形的人物,各种各样的性格,都在她的脑际里活灵活现、久久不忘。妈妈之所以喜欢与人打交道,这与幼儿园工作有关。这也是她孤寂中的无奈,安闲中的倾慕,妈妈不想在家务事的繁忙和琐碎中,消沉她仍想参加工作的意志和向往。
“这里会成立幼儿园吗?”这是妈妈与别人交谈时常提到的话题。在她的心目中,这是渴望,这是急迫,这是她心里燃烧的火焰,去迎合和感叹那种近在咫尺而又殷切已久的期待和温馨。
“我看会。定海有个海军幼儿园,可离这太远了,接送孩子都不方便。眼下,我们部队家属孩子这么多,孩儿一天天长大,总要上幼儿园的,这也是方便父母、教育孩子的大事;不信,你走着瞧,用不了多久这里就会建个幼儿园的。”
每当妈妈听到类似这些话时,她的心情就特别舒适和高兴,这不仅仅是家属们的期盼,更是稳定军心的大事,撂不下,马虎不得!所以,旭日东升,霞光万丈,妈妈像迎接黎明初升的朝阳一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盼望这一天能早日到来,使她沐浴到金灿灿的晨曦阳光。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久,妈妈在家属委员会那里得到一个消息,根据上级指示,海岛团级以下军官家属要返乡,参加地方建设。也就是说,包含团级军官家属在内,都得返乡。这规定比内陆部队还严苛,也许是海防前线的特殊位置所决定的。这在当时,涉及面广,牵扯人多,就像十二级台风刮来一样,让人感到飓风的猛烈和狂呼,还有那一颗颗惴惴不安、心烦意乱的心。
水有源,树有根,凡事都有背景源头。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军队基层军官逐步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军官家属来部队常住现象也随之增多起来,而且大部分家属没有工作,使军队这片净土上到处可见家属和孩子的身影。1956年1月,根据上级指示,团级机关配备了1名专职妇女干部,建立了家属委员会,负责对家属们的管理教育工作。
可别小看这个家属委员会,大到部队的方针政策,小到鸡毛蒜皮的小事,她们都管都问都处理。张三的家属与别人家闹矛盾了;李四的家属要生孩子了,等等。可以说,凡是家属方面的事,没有她们不管的。
1957年12月,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下达了《关于动员军官家属返乡生产,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指示》。当时,舟嵊要塞区为了贯彻好上级指示,解决家属和孩子拖家带口的现象,保持部队旺盛的战斗力,要塞区决定团级以下军官家属要返乡。
那个时期,正是妈妈留心学做南方菜的时候,她经常向懂行的家属讨教,做菜技术明显提高。尤其是她做的红烧鱼,姜丝、蒜片、葱段、花椒、酱油、糖醋等作料放得足足的、全全的,所以,妈妈做的红烧鱼味鲜嫩香、色泽红润,特别好吃。可现在,家属返乡的事弄得妈妈没心思做饭了,她简单地炒了两个菜,就算一顿晚餐了。
父亲回家吃饭时,望着他冷若冰霜、满脸愁云的脸庞,妈妈也能猜出几分。她直言不讳地问:“是不是部队要团级以下军官的家属返乡?”
父亲脸色很难看地“嗯”了一声,也没多说什么。
这事对应住了,是事实、是苦果,妈妈一下子把馒头堵在嘴上,哽咽在那里,不想让父亲看到她愁苦难受、哭哭啼啼的样子。不过,这事愁绪满怀,万箭穿心,不是忍一忍就会了结完事的。
那时,妈妈真后悔当初辞职来到这里。伞兵师让她一个月之内回来还可以接收,现在时间早就过了……妈妈除了懊悔的思绪和伤心的泪花外,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回山东老家吧,姥姥的身份不好,不能去;回父亲的老家江苏东台吧,那里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而且她还带着两个孩子……
“这消息你事先一点也不知道?”妈妈止住泪问。
父亲心中也是有着难言之隐的苦衷。部队的情况就是这样,决定在高层,下达也就是半天的事。好在他听人说过军委下的文件,文件上并没有说团级军官家属一定要返乡,这规定是要塞区“一刀切”自己制定的。军委文件上还说对确实返乡有困难的家属,要积极引导她们就业,为建设社会主义作贡献。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里会成立幼儿园吗?”这是妈妈与别人交谈时常提到的话题。在她的心目中,这是渴望,这是急迫,这是她心里燃烧的火焰,去迎合和感叹那种近在咫尺而又殷切已久的期待和温馨。
“我看会。定海有个海军幼儿园,可离这太远了,接送孩子都不方便。眼下,我们部队家属孩子这么多,孩儿一天天长大,总要上幼儿园的,这也是方便父母、教育孩子的大事;不信,你走着瞧,用不了多久这里就会建个幼儿园的。”
每当妈妈听到类似这些话时,她的心情就特别舒适和高兴,这不仅仅是家属们的期盼,更是稳定军心的大事,撂不下,马虎不得!所以,旭日东升,霞光万丈,妈妈像迎接黎明初升的朝阳一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盼望这一天能早日到来,使她沐浴到金灿灿的晨曦阳光。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久,妈妈在家属委员会那里得到一个消息,根据上级指示,海岛团级以下军官家属要返乡,参加地方建设。也就是说,包含团级军官家属在内,都得返乡。这规定比内陆部队还严苛,也许是海防前线的特殊位置所决定的。这在当时,涉及面广,牵扯人多,就像十二级台风刮来一样,让人感到飓风的猛烈和狂呼,还有那一颗颗惴惴不安、心烦意乱的心。
水有源,树有根,凡事都有背景源头。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军队基层军官逐步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军官家属来部队常住现象也随之增多起来,而且大部分家属没有工作,使军队这片净土上到处可见家属和孩子的身影。1956年1月,根据上级指示,团级机关配备了1名专职妇女干部,建立了家属委员会,负责对家属们的管理教育工作。
可别小看这个家属委员会,大到部队的方针政策,小到鸡毛蒜皮的小事,她们都管都问都处理。张三的家属与别人家闹矛盾了;李四的家属要生孩子了,等等。可以说,凡是家属方面的事,没有她们不管的。
1957年12月,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下达了《关于动员军官家属返乡生产,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指示》。当时,舟嵊要塞区为了贯彻好上级指示,解决家属和孩子拖家带口的现象,保持部队旺盛的战斗力,要塞区决定团级以下军官家属要返乡。
那个时期,正是妈妈留心学做南方菜的时候,她经常向懂行的家属讨教,做菜技术明显提高。尤其是她做的红烧鱼,姜丝、蒜片、葱段、花椒、酱油、糖醋等作料放得足足的、全全的,所以,妈妈做的红烧鱼味鲜嫩香、色泽红润,特别好吃。可现在,家属返乡的事弄得妈妈没心思做饭了,她简单地炒了两个菜,就算一顿晚餐了。
父亲回家吃饭时,望着他冷若冰霜、满脸愁云的脸庞,妈妈也能猜出几分。她直言不讳地问:“是不是部队要团级以下军官的家属返乡?”
父亲脸色很难看地“嗯”了一声,也没多说什么。
这事对应住了,是事实、是苦果,妈妈一下子把馒头堵在嘴上,哽咽在那里,不想让父亲看到她愁苦难受、哭哭啼啼的样子。不过,这事愁绪满怀,万箭穿心,不是忍一忍就会了结完事的。
那时,妈妈真后悔当初辞职来到这里。伞兵师让她一个月之内回来还可以接收,现在时间早就过了……妈妈除了懊悔的思绪和伤心的泪花外,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回山东老家吧,姥姥的身份不好,不能去;回父亲的老家江苏东台吧,那里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而且她还带着两个孩子……
“这消息你事先一点也不知道?”妈妈止住泪问。
父亲心中也是有着难言之隐的苦衷。部队的情况就是这样,决定在高层,下达也就是半天的事。好在他听人说过军委下的文件,文件上并没有说团级军官家属一定要返乡,这规定是要塞区“一刀切”自己制定的。军委文件上还说对确实返乡有困难的家属,要积极引导她们就业,为建设社会主义作贡献。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