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分 6月28日 (1 / 2)
孝公平画[1],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2]。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3],求使民之道。
平画:议论与筹划,商议国事。
御:侍奉。
正法:政治制度。
(一)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4],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5],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6],恐天下之议我也[7]。』
代立:继任君位。社稷:古代君主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是国家的象征,后来社稷用来指代国家。
错法:错,通“措”,即安排、施行。错法指施行法令。明:彰显。长:权威。
教:教化。
议:批评。
(二)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8]」君亟定变法之虑[9],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必见非于世[10];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毁于民[11]。语曰:「愚者暗于成事[12],知者见于未萌[13]。」「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14]:「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疑,迟疑,犹豫不决。
亟:急、赶快。
(二)
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15],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故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16]。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17]。』
易:改变。民:当指民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平画:议论与筹划,商议国事。
御:侍奉。
正法:政治制度。
(一)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4],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5],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6],恐天下之议我也[7]。』
代立:继任君位。社稷:古代君主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是国家的象征,后来社稷用来指代国家。
错法:错,通“措”,即安排、施行。错法指施行法令。明:彰显。长:权威。
教:教化。
议:批评。
(二)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8]」君亟定变法之虑[9],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必见非于世[10];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毁于民[11]。语曰:「愚者暗于成事[12],知者见于未萌[13]。」「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14]:「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疑,迟疑,犹豫不决。
亟:急、赶快。
(二)
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15],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故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16]。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17]。』
易:改变。民:当指民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