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现实 > 现实百态 > 谁为人生做主 > 第四章 书生意气 (1 / 4)

第四章 书生意气 (1 / 4)

        郜铣冰把那本《安娜?卡列尼娜》还给她,不慌不忙地拿起水杯举到嘴边,里面空空的。

        李依轩会意似的站起身来四处张望,空姐一个也不见。

        于是,端起自己那杯茶水,一手端着,一手托着,恭恭敬敬地递了过来,生怕再出现闪失。

        她轻声说道:“你喝吧,我一口没动过的。”郜铣冰接过杯子喝了一口,又放回在小桌板上,说了声“谢谢!”

        郜铣冰是教师出身,又逢好听众,今天的课显得格外有激情。至于是否有借书言志或借书言情的意图,暂时还不得而知。

        他清了清嗓子,继续着他的讲座:从冉?阿让,是道德的化身,正义的象征。另外一个代表性的人物—沙威,是十九世纪初期法国社会法制的化身,一直讲到马德兰市长。

        最后给李依轩提出的思考题是:“如果让人们有了面包,当然人们对面包的需求不算过分,因为它是人维系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需求。那因为面包而产生的犯罪就会减少了对不对?”

        “那么,你认为作家雨果先生在这里面想让人们思考的是什么?”

        “当然是仓廪实而知礼节嘛。”李依轩不屑一顾地答道。

        “所以,这本书的一开头,作者就借助“冉?阿让”这个人给社会定了罪。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如果大前提错了,是不能推断出正确结论的。给社会定罪可以,但无法给它判刑,原因就是他不能预见到应该是有期、无期、还是死刑。”

        “因此,才有了马克思一八四零年的《共产党宣言》对吗?”她插话道。

        “也许”,郜铣冰点了点头。

        讲着,讲着,不知不觉被带跑题了。而恰恰是没经过精心准备偶然揭开的秘密,才更能透过事物表面现象接近真实的客观本质。

        两个人自觉不自觉地跟着感觉,沿着离题的路径走了下去。从谈到哲学,从哲学谈到教育学和犯罪心理学,从家谈到教育家又谈到哲学家和思想家,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