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韩愈:闯长安的穷小子 (1 / 9)
公元786年的深秋,长安城东门外,来了个背着旧书箱的年轻人。个子不算高,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长衫,裤脚还沾着路上的泥点,眼睛亮得像淬了火,盯着那座巍峨的城门——朱红的门柱,鎏金的门钉,城楼上“长安”两个大字,在夕阳下闪着光。
这小子就是韩愈,刚满20岁,从宣城一路颠沛流离来长安考科举。来之前,他在心里把长安想了千百遍:这是天子脚下,是读书人的“圣地”,凭着真才实学考上科举,就能实现“读书经世”的志向,再也不用过小时候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苦日子。
他没想到,刚进长安没几天,现实就给了他狠狠一巴掌——这里的高轩骏马、崇楼杰阁背后,藏着的全是“竞乘时而附势”的功利,跟他心里“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的信念,压根不是一回事。
那天晚上,他住在城南的小客栈里,听着隔壁举子们讨论怎么巴结权贵、怎么送礼行贿,翻来覆去睡不着,摸出纸笔,写下了《出门》里的句子:
“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
岂敢尚幽独,与世实参差。”
——长安有上百万户人家,我出门却不知道该往哪儿去;不是我想故作清高,是我跟这世道,实在合不来啊。
早年的苦:三岁丧父的穷小子,把“读书”当成唯一的光
韩愈能揣着“读书经世”的志向闯长安,全是被早年的苦逼出来的。
他命苦,三岁就没了爹,娘也走得早,是大哥韩会和嫂子郑氏把他拉扯大的。那时候韩会在江南当官,日子还算过得去,没过几年,韩会被贬官,病死在任上,家里的天一下就塌了。
嫂子郑氏带着韩愈和几个孩子,从江南往老家河南逃难,一路上吃了多少苦?韩愈后来在《祭十二郎文》里写“当是时,虽旁无近亲,然吾谓汝父汝兄,皆在千里之外,汝既书射,吾归矣”,字里行间全是颠沛流离的痛。
逃难的时候,韩愈才十几岁,跟着嫂子挤在破船里,饿了就啃口干硬的窝头,渴了就喝河里的凉水,晚上就睡在破庙里。有一回,庙里漏雨,他抱着书箱缩在角落里,嫂子摸着他冻得发紫的手,哭着说:“愈儿,要不咱不读书了,找个活计混口饭吃吧。”
韩愈却把书箱抱得更紧了:“嫂子,不行!我爹说过,读书能改变命运,我要考上科举,让你过上好日子!”
那时候他读的书,都是捡来的旧书——有的是别人扔的,有的是他用半块窝头跟书铺老板换的,书页都缺了角,字也模糊了,可他看得比什么都宝贝。白天赶路,他就把书揣在怀里,有空就掏出来看;晚上在破庙里,就借着月光读,有时候看得太入迷,连蚊子咬都没感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小子就是韩愈,刚满20岁,从宣城一路颠沛流离来长安考科举。来之前,他在心里把长安想了千百遍:这是天子脚下,是读书人的“圣地”,凭着真才实学考上科举,就能实现“读书经世”的志向,再也不用过小时候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苦日子。
他没想到,刚进长安没几天,现实就给了他狠狠一巴掌——这里的高轩骏马、崇楼杰阁背后,藏着的全是“竞乘时而附势”的功利,跟他心里“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的信念,压根不是一回事。
那天晚上,他住在城南的小客栈里,听着隔壁举子们讨论怎么巴结权贵、怎么送礼行贿,翻来覆去睡不着,摸出纸笔,写下了《出门》里的句子:
“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
岂敢尚幽独,与世实参差。”
——长安有上百万户人家,我出门却不知道该往哪儿去;不是我想故作清高,是我跟这世道,实在合不来啊。
早年的苦:三岁丧父的穷小子,把“读书”当成唯一的光
韩愈能揣着“读书经世”的志向闯长安,全是被早年的苦逼出来的。
他命苦,三岁就没了爹,娘也走得早,是大哥韩会和嫂子郑氏把他拉扯大的。那时候韩会在江南当官,日子还算过得去,没过几年,韩会被贬官,病死在任上,家里的天一下就塌了。
嫂子郑氏带着韩愈和几个孩子,从江南往老家河南逃难,一路上吃了多少苦?韩愈后来在《祭十二郎文》里写“当是时,虽旁无近亲,然吾谓汝父汝兄,皆在千里之外,汝既书射,吾归矣”,字里行间全是颠沛流离的痛。
逃难的时候,韩愈才十几岁,跟着嫂子挤在破船里,饿了就啃口干硬的窝头,渴了就喝河里的凉水,晚上就睡在破庙里。有一回,庙里漏雨,他抱着书箱缩在角落里,嫂子摸着他冻得发紫的手,哭着说:“愈儿,要不咱不读书了,找个活计混口饭吃吧。”
韩愈却把书箱抱得更紧了:“嫂子,不行!我爹说过,读书能改变命运,我要考上科举,让你过上好日子!”
那时候他读的书,都是捡来的旧书——有的是别人扔的,有的是他用半块窝头跟书铺老板换的,书页都缺了角,字也模糊了,可他看得比什么都宝贝。白天赶路,他就把书揣在怀里,有空就掏出来看;晚上在破庙里,就借着月光读,有时候看得太入迷,连蚊子咬都没感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