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军史小说 > 军史小说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五十五章 杜牧:晚唐诗坛最“俊爽”的光 (2 / 5)

第五十五章 杜牧:晚唐诗坛最“俊爽”的光 (2 / 5)

        别觉得这是“瞎想”——杜牧是想借这个说:别光觉得英雄厉害,有时候运气、时机也很重要。更深一层,他是在说晚唐的官员:你们天天吹有本事,真要解决藩镇、收复河湟,光靠嘴说不行,得有真本事,还得抓准时机!不然再厉害,也跟没东风的周瑜一样,干着急。

        还有《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里的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更是把“以小见大”玩到了极致。

        唐玄宗为了让杨贵妃吃上新鲜荔枝,让人从岭南快马加鞭送过来,跑死了多少马、累死了多少人,他不管,只在乎杨贵妃笑不笑。杜牧写这个,不是为了说“唐玄宗多宠杨贵妃”,是为了戳晚唐的“痛处”——那会儿的唐敬宗、唐文宗,也跟唐玄宗一样,天天铺张浪费,不管百姓死活。他是在提醒:“忘了安史之乱是怎么来的吗?再这么折腾,国家还得乱!”

        杜牧的咏史诗,从来不是“掉书袋”。他不写复杂的历史事件,挑最有名的人物、最鲜活的细节——比如商女唱歌、断戟沉沙、快马送荔枝,让你一眼就能看懂,可看懂之后又能琢磨出更深的意思。这种“浅里藏深”的本事,在晚唐诗坛独一份。

        抒情诗:不装腔作势,连“后悔”都写得特真实

        杜牧不光会“骂”,抒起感情来也一点不含糊。他的抒情诗没有那些“我爱你到海枯石烂”的空话,全是真经历、真感受——不管是离别时的难受,还是对年轻时荒唐的反思,都写得跟唠家常似的,特接地气。

        先说《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是他送一个歌女离开扬州时写的。杜牧在扬州当幕僚的时候,跟这个歌女关系挺好,现在要分开了,心里肯定难受,又不好意思直接说“我舍不得你”——男人嘛,有时候就是这么别扭。

        所以他说“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心里满是感情,表面上却装得跟没感情一样;“唯觉樽前笑不成”:一起喝酒送别,想笑一笑缓解尴尬,怎么都笑不出来。最后还把蜡烛拉进来“背锅”:“你看那蜡烛都有心惜别,替我们流了一晚上的泪”——把自己的不舍,藏在蜡烛的“泪”里,既细腻又不矫情。

        这种“不说透却全是戏”的写法,比直接说“我好难过”动人多了。谁没经历过这种“想装潇洒却装不出来”的离别?一读就有共鸣。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